两年多前,英国人维克托·迈尔·舍恩伯格所著《大数据时代:生活、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》出版了中译本①,此后,“大数据”便似乎突然渗透进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。面临新技术冲击而亟待全面转型的传媒业似乎发现了“救命稻草”,各种新锐或貌似新锐的新闻报道,动辄顶着“大数据”的名号问世。似乎大数据的概念和应用,天生就是新闻业的专宠。其实,凡是认真阅读过这部著作的人都知道,至少舍恩伯格原著中所谓的大数据以及总结的相关思维特点,来自于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IT产业及其运用;而基于海量数据的搜集和分析技术,最直接的应用首先在于生活、商业、金融等更为广泛的领域。当然,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具有相连互通的特点,当代新闻业完全可以、也应当学习和借鉴大数据的方法和思维。但是这种学习和借鉴必须契合新闻传播的属性和功能,尤其必须结合我国新闻业所处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,以实事求是的评估与抉择为基础,才能真正以为他山之石。然而两年后的今天,国内新闻业界对于“大数据”的盲目崇拜不减,不少认识、理解和操作的误区依然存在。一些研究学者虽然呼吁对此保持警惕,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讨论并不多见,在此有必要提出探讨。悍匪冯学华判死刑
1958年,丹江口大坝开工,淹没了淅川1座县城、14个集镇,最为富饶的丹阳、顺阳、板桥三川平原万亩耕地淹没殆尽。江西发现史前遗址
1960年9月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决定,将中国成立后每年国庆大庆、阅兵改为“五年一小庆,十年一大庆,逢大庆举行阅兵”。这一决定是从中国的 实际出发,也参照了国外的一些做法。那些年政策失误加自然灾害,使中国的国民经济陷入困境,百姓缺吃少穿,再搞大规模的庆典活动实在不妥。从1960年起中国连续24年没有举行国庆阅兵,1971年以后连国庆节的群众游行也停止了。劳荣枝押解回南昌